关于进一步把我市食用菌业、
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海林市老科协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坐落于张广才岭群山余脉。地形地貌特征“九山半水半分田”,处在全省粮食主产区边缘。如何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对此我们进行调研,提出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搞好“粮菌换位”向资源优势要效益;“粮菜换位”精细农业撑起农民钱袋子;“粮牧换位”打造促农增收新引擎,把我市食用菌、蔬菜和养殖业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食用菌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是“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生产,因其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少占用农田和有利于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海林市多山的环境和冷凉气候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好良的条件。海林市举全市之力,打造食用菌第一产业。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民致富示范效应带动下,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第一支柱产业。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传统农业转型。食用菌产业由从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栽培上万袋食用菌自产自销,到政府搭台、企业投资、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形成合力打造每年出口国际市场上亿袋的食用菌产业园,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新型农民经营主体。2012年全市食用菌产业生产总量达到12亿袋,产值2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565元,其中9819元来自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开启农民收入“万元时代”。
海林市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资金、技术、服务方面的大力支持。近三年,市财政列5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食用菌产业,各部门向上争取570万元,各乡镇投入2558万元,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投入1041万元,拉动菌业整体投入22亿元。全市开展了近5万人次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训,减少菌农投入风险。同时菌包工业化生产和菌业机械化的大量使用,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减轻了劳动力强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和种植业大户的带动下,化解了投入难题。几项因素共同构成了推动菌业发展的合力。
海林市适时推进食用菌园区建设,推进企业与农户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猴头菇之乡”因林而立、因林而兴、因林而富。“俊峰菌业”创始人温俊峰同志于1991年在长汀镇山上采集到了野生猴头,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经繁育、分离、驯化、提纯、复壮的过程,最后经权威部门鉴定进入市场,成为本地当家品种。用该品种培育的猴头,个儿大、“匀溜”、色正,“俊峰菌业”国家级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集产加销一体化(菌种厂,150万袋标准化猴头菇生产基地、猴头菇加工厂)、产学研(教学、实验、餐饮)结合于一体多功能示范区,前面两项已完工。他于2006年成立的“威虎山猴头菇菌业合作社”,已成为海林市最大的食用菌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17户,合作社栽培猴头菇达到1500万袋,销售额突破3200万元,社员户年纯收入7万元,年人均收入1.8万元。该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价格销售,极大的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抗风险能力,为菌农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森茂菌业”2011年落户园区,投资1700万元生产木耳香菇等6个食用菌品种自产自销,又投资4000万元生产出花菇(俗称花脸菇)珍稀食用菌投入市场,向农户提供100万菌棒,由农户代种花菇,农户每个菌棒能挣5—7元。“富源菌业”董事长李桂秋一直在牡丹江市从事菌业销售。2008年入驻海林食用菌示范园区生产香菇和平菇,发展100万袋并向农户扩展,并开发出虫草菇珍稀品种投入生产。在“中国猴头菇之乡”海林市,去年采用政府搭台、企业投资、农民务工方式引进1.5亿元,为800多名农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海林市的食用菌为农民致富开辟出一个新天地。2013年,全市食用菌总量达到15亿袋,产值37.9亿元,农民增收1.2万元。全市8个乡镇中亿袋乡镇6个;千万袋村40个;标准化园区160个。流动经纪人近千人,产值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0家,发展势头很好。下步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在调结构、上挡次、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二、蔬菜种植业,撑起农民钱袋子
我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又紧邻俄、日、韩等国,地处东北亚国际大通道节点,是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的桥头堡,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我们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思想束缚,盯住国内外市场,组建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依靠集体力量,做好精细种植业文章,使蔬菜农产品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要引导、帮助农民走依靠高新技术增产增收之路,生产绿色蔬菜。要用高产、高抗(病)率的品种,要有好的栽培技术,要搞标准化作业,要合理喷施肥、药等等。以色列的西红柿,每亩单产达到1.5万公斤。黑龙江最高产的“玉番”1号(西红柿),每亩0.5万公斤。产量差距之大,说明潜力很大。要走有机、緑色、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发展之路。
海林镇蔬菜村位于海林镇内,为海林市第一大村。是种植蔬菜农民致富的典范。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并设立党委,村领导坚强有力。该村地处第二积温带,海浪河两岸,日光充足,沙质土壤渗透水能力强。市内有两家复合肥厂,具备种植优质蔬菜的土、肥、水优越条件。全村耕地面积10463亩,蔬菜种植面积7300亩,其中棚室蔬菜面积3776亩,主要以西红柿、黄瓜、叶菜为主。是我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西红柿生产基地,主要销售俄罗斯及国内南方省市。全村70%村民从事蔬菜生产,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6000多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必须有科学技术来支撑”。这是蔬菜村党委书记窦乃兴多年的经验总结。如今,窦乃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浏览国内外蔬菜市场的行情,帮助村民进行网上交易。村里投资180万元建成“科技楼”,成为村民寻求网络信息平台和科技培训基地。每到科普之冬,聘请国内外专家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先后聘请以色列、荷兰的专家讲授番茄栽培技术,并成功引进国外番茄“超越”2号、4号;“改良百利”1号、2号。2008年村里小面积试种了美国阿德旺斯西红柿品种获得成功。该品种具有早熟、抗病性强、色泽好、产量高、果皮果肉均厚、坚韧耐运等优点,并且果实平均重可达300克。全村有500户以上种菜专业户和技术骨干力量,确保种菜户每家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村成立了农民培训学校;成立了海林市四季春蔬菜经销有限责任公司;村投入800万元,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蔬菜交易市场。蔬菜村所产西红柿高产、含糖量高、果形好、口感好,注册威虎山牌商标。通过四季春蔬菜公司,每年通过满洲里、绥芬河口岸销往俄罗斯西红柿2000多万斤;打时间差销往上海、南京等南方大城市3000多万斤。2013年,蔬菜村蔬菜总产量1.3亿斤,出口外销8000多万斤,总收入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4万元,菜农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小轿车。
海林市应大力推广蔬菜村的先进经验,做精做大蔬菜产业,按照北菜南运和对俄出口蔬菜基地定位,构造“一带两区”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海浪河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新建4个蔬菜基地,带动27个“一品村”,真正使蔬菜业成为农致富的一大支业。
三、“粮牧换位”打造促农增收新门路
海林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点决定要粮牧换位,因大力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一是可充分利用莲花湖水域,大力发展渔业生产。莲花湖是我省建国以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形成的人工水体,水域面积133平方公里,居全省人工水面之首。养鱼面积89.11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以前全市养殖面积12460亩,的10.7倍。水面资源骤增,使我市一跃成为全省水资源大市,库区发展渔业生产能力为开发性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提供有利条件。莲花湖以森林、湖泊、岛屿和山峰、石壁为主体,有三大峡谷、四大湖湾、五大景区、七大岛屿和三十多个主要景点。莲花湖被国家体育总局辟建为中国皮划艇的训练基地,在这里训练的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一金两银”的佳绩。战略性开发莲花湖旅游业,打造经济增长极。加快莲花湖渔业开发,增加拦湾养殖基地,扩大网箱养殖面积,库区后靠上移村民可借势推出“渔家乐”等休闲娱乐项目,接待游客。实践证明,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能够带动旅游、餐饮、物流等产业的兴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二是开发山区草资源,大力发展养牛业。我市境内有三个森工林业局,施业区面积为海林区域面积的83%,上百万亩适宜放牧的草山尚没有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木减伐或停伐,森工系统调整产业结构,树立立体开发的思想,把以草食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起来。日本人提倡并实践了林间放牧,林牧结合。结论是家畜在林中有草的情况下,对成林没有什么大的损伤,而且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牧生长,总的效益是好的。牛羊能吃草,也能利用秕秆。它们还有把劣质蛋白甚至非蛋白氮化物转化成乳肉蛋白的器官—瘤胃。一只山羊一年可造成20亩草地退化,5亩中幼林不同程度损毁,而要恢复这些林草植被至少3—5年时间。而伊春市美溪区养牛实践证明,引牛入山,不仅牛养的好,不损坏林木,而且吃掉树下草,排粪尿于林中,对牛对森林防火都有利,是发展林区经济一条重要出路。在林源枯竭、经济危困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打开山门,大养其牛,从4—10月放牧,11—3月圈养,无论个体还是集体饲养的奶牛都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收入,改变贫困面貌,很快掀起了养牛热潮。畜牧业生产本身的重点是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应放在以发展养牛为主的草食家畜上来。
201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