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县(市)区 >> 海林市老科协 >> 海林市食用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建议

海林市食用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建议

2015-09-23 10:38:05 来源:海林市老科协 浏览:253

海林市食用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建议

——海 林 市 老 科 协

2015812——13日,市老科协在市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参观考察了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园、海林镇新民河猴头菇产业带和二道镇黑木耳种植基地,详细了解了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一、蓬勃发展中的朝阳产业——食用菌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6个字:“一荤、一素、一菇”,即每顿饭有一个荤菜,鱼肉蛋都可以,高级营养蛋白质有了。一个素菜,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也有了。一个菇,就是食用菌。食用菌在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特别全面,有三大作用:第一,菇是灵芝,有降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功效,血粘度下降,动脉硬化延缓,心血管病减少。第二,菇含有香菇多糖,使免疫力提高,癌症减少。第三,菇还有抗氧化作用,使细胞凋亡慢,延缓衰老,减少老年痴呆。猴头菇,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菜肴,柔嫩、味香、鲜美可口。它含有16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较多的矿物质成分,还有药用价值,具有利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黑木耳营养丰富,除含有蛋白质、糖类、钙、铁及钾、钠、少量脂肪、粗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鞘磷脂及麦角甾醇等。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常吃黑木耳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冠心病、动脉血管硬化、脑心血管病颇为有益,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黑木耳中的胶质,还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聚集,排出体外,起清涤肠胃作用。黑木耳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不仅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也是美容的物质基础。其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转变成维生素A,有润泽皮肤毛发的作用。卵磷脂在体内可使体内脂肪呈液质状态,有利于脂肪在体内完全消耗,带动体内脂肪运动,使脂肪分布合理,形体匀称。纤维素促进肠蠕动,促进脂肪排泄,有利于减肥。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结构也越来越重视,食用菌已成为普通百姓大众餐桌的必需品,菌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市场导向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已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海林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幅员广阔,森林茂密,水分充足,气候宜人,特别适宜菌类生长。我市食用菌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菌类栽培品种有黑木耳、猴头菇、香菇、灵芝、滑菇、平菇、榆黄蘑、元蘑、双孢菇、北虫草等10余种。海林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都高度重视,将食用菌作为农业第一主导富民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菌业,因势利导,全力扶持,海林全市菌业得以长足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质量、效益和知名度,均居全省之首。海林市菌业发展荣誉众多,业界影响力巨大,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猴头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和“全国食用菌饮食文化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截止目前,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量完成17亿袋(盘),食用菌干品产量预计达到8.5万吨,产值预计实现51.3亿元,拉动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全市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175个、亿袋乡镇6个、规模化专业村58个、千万袋村45个、年生产能力300万袋以上的菌包厂40个、20万袋以上规模效益型大户210户、从业农民2万余户。全市形成了“一群、两带”的发展格局,“一群”即海林开发区西部食用菌产业园,现入驻富源、森宝慧源、森茂、圣宝佳源、双余、灵宝、光明等13户企业;“两带”即新民河猴头菇产业带及二、三道镇黑木耳产业带。

三、海林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客观原因分析

海林市菌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是产业基础非常深厚。海林菌业发展有它的地理因素及自然条件,海林市九山半水半分田,多山的环境和冷凉的气候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海林举全市之力打造食用菌产业,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和农民致富示范效应带动下,食用菌迅速发展成为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第一富民产业。2010年,食用菌总量达6.7亿袋,食用菌产业拉动了菌农人均增收450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是全省第二个农民收入超万元的县市。2011年,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8.36亿袋,农民人均增收5700元,擎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二道和三道菌农做大、做强了木耳产业,海林镇做大、做强了猴头菇及灵芝产业。截止目前,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量完成17亿袋,比2010年增长181.7%;食用菌干品产量达到8.5万吨,比2010年增长160.6%;实现产值51.3亿元,比2010年增长282.8%;拉动农民人均增收实现1.3万元,比2010年增长188.9%,过去人们常说乡镇企业占半壁江山,今天菌业生产占乡镇及农民收入不仅仅是“半壁江山”,而是比重越来越大。以二道镇为例,食用菌生产规模总量达3.8亿袋,食用菌种植户达3460户,从业农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70%,食用菌总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70%,食用菌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仅二道镇就实现了三个70%

二是政府投入力度大。海林的菌业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以及财政的大量投入。一是人力投入,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了海林市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菌业工作服务体系,专项负责食用菌生产发展、指导服务、科技培训、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业务工作。二是土地投入,为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旅游观光、试验示范的产业集聚区,在海林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的情况下,于2012年,在我市城区西侧规划总面积2.15平方公里的综合性食用菌产业园,市政府还完成了产业园规划及配套完善园内给水、供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三是财力投入大,2009-2012年期间,市财政年专项列支3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菌业的发展壮大,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市逐渐转变产业扶持方式,针对重大项目、重大技术引进以及重要节点问题上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扶持。

三是产业化发展思路清析。为壮大产业种植规模,我市按照程序化、标准化、特色化和工厂化“四化标准”,狠抓大户培育、园区建设、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特色菌类培育及菌包厂建设。目前我市菌业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发展态势,今后一个时期正在深加工上下功夫,走系列化的发展路子,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效益为目的,前景十分广阔。

四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快。我市围绕黑木耳产业,大力推广吊袋黑木耳技术,正在示范带动发展;围绕着猴头菇产业,已建成国家级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1个,今年又提出打造海林镇新民河猴头菇产业带的建设,提高产业总量和标准化水平;围绕着增加附加值深加工,峻峰菌业利用液体菌种生产线扩大母菌生产规模并开展相关替代料栽培实验工作,新引入并注册成立海林市俊峰食品有限公司,上马猴头菇原浆暨饮品加工项目,项目一期计划投资3190万元,征地1.2万平方米,以生产猴头菇原浆和猴头菇饮料为主,目前,已平整完场地和相关建筑项目的基础建设。我市菌业正由低端品质向高端品质发展,从生产领域向深加工领域跨越,进入了良性的发展阶段。猴头菇、灵芝等菌类产品质量、品质均居全省之首,闻名遐迩,尤其是灵芝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总之,海林的菌业发展势头令人欣慰,挺起了半壁江山。

四、海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菌业合作组织职能与功能作用必须强化。

海林市食用菌合作社成立比较早、组织也比较健全,但“合”得有余,“作”得不够。早在15年前,菌农就已经意识到建立合作社重要性,要想面对市场,抵御风险,不能一家一户单兵作战,必须联合起来。经过几年的生产经营实践,问题逐年显现出来,虽然组织健全,但功能发挥不够,职能作用不强,制度约束不力。面对市场,个别菌农不能顾全大局,严格按章程和制度办事,抵御不了诱惑,面对小商小贩,见利就走,进而影响并搅乱了整个销售市场,小商小贩成为市场主导,由他们左右市场价格,影响了整体利益,给所有菌农带来了损失。

建议:加强对全市现有合作社的调查和监管,所有菌业合作组织必须约束所有参合个体,严格遵循合作社组织章程,强化“统”的功能与的功能,实行统一采购原料、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价格销售,以确保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二)把“三品一证”认证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来抓。

几年来,海林市委、市政府及菌业办的领导高度重视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市北味集团北味有机食用菌协会于20111215日开展了地理标识认证工作,海林猴头菇、海林黑木耳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但仅仅有一个北味集团的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还远远不够,还应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方面的认证,海林的灵芝及其他菌类、海林的菌类深加工产品均需作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打造品牌效应。

建议:一是市政府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精通业务,熟悉流程,进京跑省;二是投入专项奖励或扶持资金,组织专家科研团队为企业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的技术措施和质量信息追踪及处理体系。海林不仅有“北味集团”,还应有“威虎山集团”或“林海集团”、“雪原集团”等等。

(三)把菌类产品做大、做强、做细、做精,在附加值上做文章。

目前看,海林的菌业生产有规模、有影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做精和做细上功夫不到。以峻峰菌业为主体对接江中制药集团、北京住总开发总公司等猴头菇精深加工企业,引入猴头菇精深加工生产线,扶持开发猴头菇原浆液、饮料等产品,海林的菌业发展又向前大大跨出了一大步,可以说开了个好头,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建议:以猴头菇、灵芝、黑木耳菌类产品为主,创意包装精深加工项目,积极开展招商洽谈,与省、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和知名食品企业挂靠联合,生产终端精深加工产品和即食食品等。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领海林菌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海林菌业办在抓菌农技术培训工作上成效十分显著。但随着资源的枯竭,面对原料供应短缺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许多新的技术问题技术难题将会影响或困扰海林的菌业发展。

建议:一是要解决原材料替代问题,随着国家森保工程不断完善,资源会越来越来短缺,木质原料会越来越少,用什么原料替代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是要培养引进一批菌业生产、菌业管理、菌类产品销售以及技术骨干力量,形成一个群体,确保后劲。三是抓紧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增强我市菌业竞争力。黑木耳是我市菌业主导品种,总量占我市食用菌80%以上,棚室吊袋耳栽培以其空间利用率高(悬挂数是传统地栽木耳的6倍)因其具有“三节(节地、节水、节电)、两省(省工、省力)、两提(提质、提效)、绿色,可控”九大优点深受菌农青睐。实践表明,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都是一次飞跃,从而实现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四是不失时机地抓好对菌农的培训工作,免费为菌农提供普及种植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思想、新理念的宣传读本,使他们不断更新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不因技术问题而影响菌农收入及海林菌业发展。

(五)建设全省最大的菌包生产基地。

目前,海林菌包生产厂40多家,大都是小作坊菌包生产模式,规模小、管理不善、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菌包灭菌效果差、菌包污染率高、菌类产品品质差、菌包废品多、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循环型的现代化产业要求,必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建设海林最大的菌包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科学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力求食用菌在菌包生产环节全部采用机械化、在养菌环节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减少用工成本和菌包污染率。

建议:一是人才和技术力量集中,并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支有菌包生产经验、懂菌业生产管理、有菌业专业技术的科研队伍;二是原材料集中,面对当前资源匮乏,原料供应不足的突出矛盾,可以举全市之力,把分散的原料全部集中起来,建立起长期的供需渠道,提高原料最大的利用率效;三是包装项目或是招商引资,在全市各镇分别建立大型标准化菌包厂一个,使全市广大菇农从小作坊菌包生产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开展联合生产,以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制菌生产标准化。

(六)发挥投入专用资金的最大效益,必须抓好跟踪问效,强化审计监督。

据了解,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为了扶持菌业发展,市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次并大量拨付专用资金,用以奖励菌农、征地建生态园以及基础设施(水、电、路、钢构棚室等)建设。从2010起,每年市财政投资都在百万元以上,实际上这笔有限的资金,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没能完全体现专款专用。

建议:市政府对市财政拨付的扶持菌业发展专用资金由市审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确保专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利用好网络及各种媒体全方位大视角做好宣传工作。

近几年,海林菌业发展势头迅猛,如何使海林菌类产品走出东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必须把宣传工作纳入日程。

建议:一是招聘网络人才,建立35人宣传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办公室设在广播电视局,负责海林菌类产品专题片、宣传册的制作和出版发行。内容包括:制作食用菌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专题片、出版海林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菌类生长的自然环境宣传册等;二是通过宣传部门对接省台、中央电视台,与有关栏目组联系,邀请拍摄食用菌专题片,全面展示海林食用菌生长环境、生长工艺流程和烹饪工艺,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国海林食用菌饮食之美。力争通过餐饮文化普及,引导消费,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总之,海林的食用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一群、两带”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前景十分广阔,做大、做强、做好海林食用菌产业是造福海林、造福社会的功德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海林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支持海林的食用菌发展,为之贡献力量。      

协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协会章程 - 职称评审 - 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