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仁敏:8年坚守,只为留住老航校历史
在牡丹江市温春镇水泥街道,有一座特殊的纪念馆——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这里记录着东北老航校的光辉历史,而守护这段历史的,是一位老科技工作者—李仁敏。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54岁的李仁敏就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擦拭展柜,整理资料,为参观者准备讲解词......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坚持了整整8年。
开馆仪式中接收白玉赠送的书法作品
从偶然结缘到毕生使命
李仁敏在空军部队文化传媒中心任主任时,就潜心钻研东北老航校发展史,2016年12月退役后依然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这段波澜壮阔的空军史,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他深知牡丹江这片红色沃野,曾孕育过新中国航空事业的雏形。"这是多么珍贵的历史啊,不能被世人所遗忘。"这个念头在李仁敏心中生根发芽。
筹建纪念馆的过程充满艰辛。没有场地,牡丹江市西安区老科协协助他争取区政府支持,筹措300万元对原水泥厂青年公寓进行改造;缺乏资金,他拿出50万元积蓄,并积极发动研究会中有爱心的公司捐资120万元;缺少文物,他沟通东北老航校前辈、后代进行捐赠;缺少文献支撑,他自费往返北京航空博物馆、民航博物馆、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及哈尔滨飞行学院院史馆、密山东北老航校纪念馆50余趟,考察考证东北老航校史实,收集文物史料,承担了2019年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课题《东北老航校发展简史》,填补了军史空白。
刚刚打造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航空展示馆
“常乾坤是东北老航校走出去的开国中将,他的儿子常砢及家属将常校长工作时期的文物悉数捐赠给纪念馆。”李仁敏感慨地说,常乾坤曾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校长,“当年,常校长和同事们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我党我军自主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他们创造了马拉飞机、酒精代替航油、用打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等一个又一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李仁敏说。
李仁敏仍记得,2021年6月1日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开馆前夜,时年66岁的白玉从北京赶来做志愿服务,给展馆拖地、擦玻璃……她是中国航空史上用酒精代替汽油飞天的第一人——白起的孙女。
为了纪念馆,这些东北老航校后代几乎是倾囊相送。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程传德,刚拿到国家颁发的勋章还没焐热就捐赠给了纪念馆;开馆前,东北老航校首任副政委黄乃一之子黄宁宁、空军七航校校长魏坚之子魏齐庚送来了父亲在老航校的遗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撑和坚持,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纪念馆。”李仁敏说。
全身心传扬红色历史
纪念馆开馆后,李仁敏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清洁工、维修工。“这是我们刚建成的张开帙将军纪念专厅、中国共产党百年航空展示馆,还要筹建中国直升机展示馆。我们经常深入研究人民航空史、东北老航校发展史、人民空军创建史,将东北老航校历史大事件进行延伸、填补,争取让纪念馆每年都有新突破。”李仁敏说起每一件展陈,都如数家珍。
他始终在设计上动脑筋、用力气。建馆伊始,他就提出人民航空摇篮博物馆要由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吴奇烈士红色家风馆、中共党史长廊和抗美援朝空战主题陈列电子展示馆四个主体部分组成,重点宣传颂扬东北老航校发展史、东北老航校精神、抗美援朝空中拼刺刀精神,将之打造成红色军史神圣殿堂。
在李仁敏的努力下,该馆获评牡丹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红领巾校外实践基地、空军航空大学政治理论校外实践基地,年均接待群众3万余人次。
该馆占地3870平方米,展陈面积2270平方米,展出馆藏品2300余件,其中国家文物1300件,三级文物130件,通过实地参观、策展交流、专题报告、网络展示等创新方式,对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全域拓展宣传。8年来,李仁敏义务维护纪念馆发展,靠接国家课题、给其他单位展馆设计展陈、撰写史志的收入来贴补展馆的用水、用电、维修等费用。有人问他:"这么辛苦,图什么?"他笑着说:"就图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史和东北老航校精神。"
让东北老航校研究会成员振奋的是,在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专家终评会上,“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在此之前,“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个被国家保护的老航校旧址和首个能够代表人民空军属性的“国保级”文物。
让历史照亮未来
如今,李仁敏依然每天坚守在纪念馆。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这里,聆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说:"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照亮未来的灯塔。我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盏灯,让后人知道,我们的航空事业、人民空军是怎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
在他的努力下,“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而李仁敏,这位默默守护历史的人,仍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无尽热爱。
由他主编的《东北老航校发展简史》成为牡丹江中小学生红色研学通用读本,让红色研学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他还聘请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空军原一级飞行员赵传东为红色研学指导专家,打造牡丹江革命老区精神宣讲课堂。通过实地参观、策展交流、专题报告、网络展示、红色研学等方式,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对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全域拓展宣传。
李仁敏联合东北老航校研究会、东北老航校专家委员会、空军东北老航校历史研究室、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专家优势,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开发省级研学红色课程13个、市级思政课题17个,切实发挥了纪念馆“行走中的红色课堂”社会宣教优势,引导青少年积极学习东北老航校精神。
李仁敏还主导红色研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演绎红色历史故事,走出课堂的局限,让跨越百年的红色历史在青少年自我构建中变得生动鲜活。博物馆组织红色小讲解员参加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红色基因代代传”百宫千馆万校少年儿童讲述红色故事活动,有17名小讲解员
李仁敏给参观的孩子们当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