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牡市老科协 >> 我们是如何成功帮建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的

我们是如何成功帮建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的

2014-06-12 09:54:02 来源:牡丹江市老科协 浏览:298

我们是如何成功帮建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的

 

    遵循省老科协科技助农工程计划,我们从2009年开始,帮助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跃进村建立起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有成员74户,注册资金403万元,国家投入专项扶持资金53万元,入社土地面积2000亩,是以种植番茄、甘蓝为主的蔬菜基地。经过5年发展,到2013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5160万元,增长了9.1倍;社员人均达到16000元,增长了2.3倍,成为牡丹江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之一。我们做这项工作完全立足于“帮”:

一、帮谋划

我们之所以选在跃进村搞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因为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技术论证。我们组成以老科协农业分会副会长、农业研究员李家先为组长的帮扶小组,邀请市农技推广总站专家一起,多次深入村屯和田间地头,看自然环境,测肥力,察生态,考量基础条件,确定试点单位。该村处于第二积温带下限,年有效积温2300℃—2400℃,年降水量500左右,比较适合发展瓜菜生产。这里土壤肥力中等,农民有使用农家肥习惯。全村土壤多为棕壤和白浆土,农民多年都用腐熟的鸡粪做底肥。这里水洁气清,南面靠山,山下有水库,库水清澈,无污染,发展绿色食品条件得天独厚。而且还有60眼机电井,补充水源充足又环保。该村原本就是一个蔬菜村,种植蔬菜有传统历史,有200多户农民种植棚室蔬菜,种植技术和经验都具备。这里属牡丹江市郊,距市中心只有5公里,便于指导服务,也有利于销售,客观条件较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开始就把握一个原则——老科协不是包办,而是帮办,必须顺应农民的意愿,同时要农民自己去组织,所以我们在选点时,除了考察自然和技术条件外,着重考察有没有好的带头人。我们发现,这个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肖红盛是个既有组织能力又懂种菜技术的好带头人,他对此事很有积极性,一拍即合。事实证明,这点很关键,这位带头人懂经营,会管理,热心为农民服务,从合作社筹建一开始,我们和他一道跑市里,办各种手续,成立后又积极组织农民生产,产出后又组织销售,合作社创办成功后又谋划新发展,可以说老科协帮农民致富,选好一个致富带头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组建

在帮扶中我们体会到,老科协的核心价值是技术服务,但技术服务需要载体,特别是帮助这么大一件事,如果载体不健全,技术服务就很难开展。为此,我们以懂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底气,大胆地延伸服务,首先帮助他们组建合作社这个平台。过去这个村的蔬菜生产和销售,都是一家一户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一说建合作社,农民积极性很高,但不知怎么建。于是,我们和村干部一起,先后跑了市农委、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绿色食品办、农经总站等15个部门,明确了组建合作社的政策、程序、规定、要求,以及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标准、法律规定等等,经过一个月的酝酿和筹备,于2009年3月24日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取名“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跃进村红霞蔬菜专业合作社”。“红霞”二字,寓意“红红火火,霞光万丈”。会上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共六章四十九条,选举肖红盛为合作社主任,并选出4名委员,确定了会计和出纳,74户农户当场签名入社,拉出入社出资清单,入股资金共计403万元。紧接着就开始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代码证等相关手续。合作社很快于4月8日正式挂牌,开始运转。合作社的建立,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统一购买农资、统一销售。帮建了合作社,等于为我们自己搭建了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为加快合作社发展我们不仅扶上马而且送一程。我们不断提醒他们严格按章程办事,并且帮助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土地连片、品种多样、机械投入等遇到的新问题,使合作社在巩固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帮技术

帮技术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从合作社成立之日起,我们就按绿色食品生产规程组织生产,提示和督促农民要想种出好菜、卖出好价,就必须老老实实执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确保果菜质量。为此,我们帮助村里制定了6项管理制度。一是蔬菜基层管理制度,二是农药管理制度,三是农药作业操作规程,四是农药控制溯源程序,五是基地异常情况报告措施,六是基地异常情况监控及应急措施。针对农民不习惯制度约束的情况,同时建立了一套监督惩处办法,逐步养成了农民现代化生产的素质,有效地保证了合作社生产建立在绿色标准基础上。日常工作重点抓技术培训,彻底改变他们用老习惯老一套种菜的思维定势。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办培训班的方法,每个冬季都举办几个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讲座,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有重点地讲解绿色蔬菜种植要领,从种子、育苗、施肥、温控、打药、剪枝、采摘、储存、运输等,全过程培训。再就是不辞辛苦现场手把手指导,我们这些年几乎每年从选种开始,直到采摘,全年都和菜农在一起,做到能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解决,确保了全过程指导,全过程把关。我们这样做,不仅使农民当季生产有了技术保障,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生产技术能力,因而实现了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合作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农药使用不规范问题,在技术指导中,我们格外加强了使用农药的技术培训与指导,采取现场示范方式,眼见为实地告诉他们,什么病害应该用什么药,不能用什么药,什么是药量过大,这样我们就以微薄之力实现“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愿望。

四、帮提高

在几年的帮扶中,我们还感到,农民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把合作社尽快做大做强。为此,我们坚持尽力而为、尽己所能,能帮上什么就想方设法帮什么。2011年,西红柿产量达到19800公斤,包装物果筐严重短缺,我们急农民之所急,帮助他们自筹资金80万元,建起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塑料果筐厂,既满足了自需,还能外销一部分增加收入。当看到一部分农民因无资金入社着急时,我们就帮助村里跑贷款,几经磨难终于从市农业开发办申请到50万元设施农业资金,建了10座大棚,转包给10个农户,让他们贷资入社,既壮大了合作社实力,又能使更多的农民加入致富队伍。2012年,西红柿产量继续增长,急需保暖库房,我们又接帮助申报政府帮扶资金,建起了1300平方米的西红柿保暖库,很好地解决了收果、存果、销果的需要。短短几年,这个合作社从无到有,而且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增加储存库3栋,库房、包装厂、办公室面积达2620平方米,还有3台汽车,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由于品牌效应的产生,该合作社自产的蔬菜满足不了出口需求,为了扩大效益,我们又帮助他们开辟了购进内地蔬菜外销的渠道,与此同时进行扩大再生产,在爱民区的丰收村辟建了100多亩的塑料大棚,由此形成了由合作经济到经纪人再到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扩展了合作社的货源渠道,壮大了合作社的力量。

五、帮扩展

帮扶农民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尽快致富,这既是上级老科协的要求,也是我们的愿望。因此,我们努力把蔬菜增产、社员增收致富作为我们服务的宗旨贯穿于整个帮扶过程。采用大棚种植蔬菜是农民致富最成熟的先进技术,要想增产就要增加大棚数量、扩大大棚面积。几年来,我们帮助合作社把大棚面积由600亩逐步增加到1500亩,扩大了2.5倍,因扩大利用空间,等于增加耕地面积5倍。蔬菜品种既关系市场销售,又关系价值高低,因此我们积极而慎重到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如传统的西红柿品种逐渐出现劣势,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对最新技术的跟踪,不断指导他们实时进行调整,先后引进了瑞飞、罗曼、毛彩等产量高、价格高、销售好的新品种,使合作社的生产技术一直保持在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绿色蔬菜品牌基地,品牌效应已显现出来。现在西红柿60%以上产量销往俄罗斯市场,国内主要销往上海、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市场。通过提供技术和增加大棚面积等措施,使产量得以持续增长,五年来蔬菜年产量由8400吨增加到24000吨,增长了2.9倍;总产值也由564万元增加到5164万元,增长了9.2倍。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农民也很快富裕起来,2013年社员人均年收入38000元,增长了5.4倍,是该村未入社农户的2倍、合作社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先后购买了大中型拖拉机113台,购买汽车15台,购买摩托车户均一台以上,有21户在市里买了暖气楼,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回顾五年来的帮扶工作,我们深深感到,老科协贯彻实施科技助农工程计划,最好是从实际出发,看准农村之所需,把专家愿望和农民意愿相统一,科学选项目,搭建一个好的服务平台,以专业技术优势为核心进行帮助指导,依托农民自己的组织和好的带头人,真心实意又尽力而为地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见成效,出成果。

                           牡丹江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牡丹江市东安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牡丹江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

                                 二○一四年六月四日

 

协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协会章程 - 职称评审 - 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