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抗日斗争的重要领导人——李范五
爱民区老科协 邓淑杰
1932年后,东北抗日力量逐渐加强,抗日热潮逐步高涨。为了加强党对东北抗日活动的领导,党组织委派李范五回到家乡,在牡丹江一带开展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建立抗日武装力量,领导党的工作。
求学报国 加入共产党
李范五191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穆棱县狍子沟。他11岁入私塾,《三字经》《百家姓》倒背如流。小学就读于宁安县高等小学,16岁考入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哈尔滨一中),学习期间,他接触了很多新思潮,在反筑路斗争中,第一次参加了学生的爱国运动。18岁考入国立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学生抗日会。为了要求政府出兵抗日,他参加了学联组织的学生卧轨请愿活动。学院师生们组成了南下请愿团,他与同学们变卖了自己的衣物和被褥,筹集到南下的路费,辗转到达南京。此后,他又多次参加东北学生抗日请愿活动,并担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的总交通”,任务是从河北省反帝大同盟秘书处领取文件和印刷品,发放到各个联络点。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到穆棱 建立党组织
李范五受组织委派,回东北参加义勇军。经过周折辗转,他于12月底到达牡丹江,来到下城子,找到了自卫军领导。他建议“要建立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充实抗日队伍力量,到靠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去开展工作”。因日军从牡丹江向东部进攻,正赶往密山、虎林一带,他决定回到穆棱县八面通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在县小学谋了教员一职,
1933年1月,他获悉了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满洲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根据指示信的精神,他把“反帝大同盟”改为“反日会”,并不断扩大党、团组织的力量,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中共吉东局决定,成立中共穆棱县委,李范五为县委书记。他上任后,迅速建立县委组织机构,建立4个交通站,将警卫队30多人拉出,携带枪支、手榴弹来到穆棱八面通,参加穆棱抗日游击队,扩大增强了抗日武装力量。
派到宁安 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3年8月,中共吉东局委任李范五为宁安县委书记。到宁安后,他住在孙八店,把常驻在该店的几个人发展成了反日会员。
【知识链接】
孙八店:孙八店是李范五同学的父亲孙八在宁安城开的一所大车店,是组织安排李范五在宁安的住处。孙八名叫孙彦忠,原籍山东省掖县。在时任宁安商会会长哥哥的帮助下,在宁安镇南江沿儿开了“义发园”大车店,俗称孙八店。党组织在这里建立了反日会小组,后又发展为地下交通站。
李范五深入东京城镇、牛场和胡家沟等十几个村屯,调查了解宁安县反日会发展情况。为了加强宁安反日会的力量,他把妻子
【知识链接】
“红姑娘”大闹东京城 :李范五和东京城反日会会长黄晏阁商量决定,在1934年春节期间,利用民间扭秧歌拜年习俗,在今渤海镇(当时称东京城镇)开展特殊形式的斗争。黄晏阁让自己的亲妹妹、反日会地下交通员黄黎霞组织一支秧歌队,以到伪警察局扭秧歌“拜年”的名义撒抗日传单,提振百姓抗日信心,黎霞被群众称为“红姑娘”。
宁安小牡丹屯距县城三四十里,屯里住着4户朝鲜族人家,这里的成年人都参加了革命。李范五到小牡丹村开展工作时,突遇日伪军搜查。一名朝鲜族妇女把自己的头巾缠在李范五头上,让他在炕上装伤寒病人,敌人怕传染,没有搜查就撤走了,他得以脱险。从此,李范五与小牡丹村的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他身材高大,当地人都称他“李大个子”。他走遍了牛村、胡家沟、侯家沟等十几个村屯,对反日会工作进行检查。为了充实和加强抗日力量,开展更强有力的抗日斗争,宁安县委决定撤出小牡丹屯,把部分群众迁到八道河子,建立了八道河子抗日游击根据地。还在八道河子建立了党支部和自卫队,同时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各种群众组织也初步形成,积极开展工作。在八道河子游击根据地还办起了学校,开展文化补习和军事训练。
1934年12月至1935年5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吉东特委书记杨松三来宁安指导工作。按照杨松指示,李范五迅速组织力量,到中东铁路工人中间发展反日会员,责成穆棱县委在穆棱站组建党支部。杨松第三次来宁安时,宣布了调李范五到吉东特委担任组织部长的省委决定。他起草了吉东特委和宁安县委给第五军的指示信,同意他们提出的分兵作战开辟游击区的方案,第五军按指示信要求落实了计划行动。
转战吉东 加强党的领导
1935年5月,李范五来到吉东特委联络点的牡丹江邸家豆腐坊,见到了共青团吉东特委书记小郝(本名张林)。小郝在牡丹江水道街(现牡丹江市新安街101号,已折迁)给李范五租了间开面包铺的房子,雇了1名面包匠做掩护。面包铺后院有一间半房,是李范五和妻子田孟君的住处。妻子在掩护他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负责特委的妇女抗日救国会兼中东路职工部工作。李范五处理日常工作,负责接待来往同志,管理交通,收发文件,起草一般性的文件,审查小报的文稿,以及抄写重要文件等项工作。1935年9月,李范五接替杨松担任中共吉东特委代理书记。他首先抓的是对各县委的领导,把贯彻《六三指示信》、《八一宣言》精神作为吉东特委重点工作,派人把文件传送到宁安、穆棱、勃利、密山、饶河各县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五军,加强了对武装斗争的领导,蕴酿统一建制工作,为发展壮大绥宁反日同盟军五军,改编东北抗日联军五军做了准备。1935年11月,中共铁路职工部和抗日会正式成立,领导铁路沿线的牡丹江站、磨刀石站、穆棱站和绥芬河站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在哈尔滨等地建立了交通站。
【知识链接】
六三指示信:是海参崴工作站转来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信中提出要打破关门主义,进一步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因签署日期是1935年6月3日,因此称《六三指示信》。信上附言:责成吉东特委迅速安全下发。
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1936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吉东特委遭到破坏,李范五安排好各联络站的工作后,冒着生命危险展转来到海参崴,向组织汇报了吉东特委遭受破坏的情况。为了保证吉东特委同志们的安全,他与杨松等人拟定了撤往苏联的人员名单。1936年5月,李范五按照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赴前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学习。1938年6月,回到延安,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历任地方党务科干事、研究员,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训练队政治指导员,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秘书,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敌后组组员,中共中央情报部总务处处长。
重返东北 投身革命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范五奉命回东北工作。1945年12月中共合江省工委、省政府成立,李范五为工委书记、省政府副主席。他根据合江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工作任务:以农村为基础,创建根据地,和东北其他地区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巩固的后方。军区党委成立后,李范五兼政委。随着合江省党、政、军机关的建立,根据地的建设不断取得成绩。1946年2月21日,合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佳木斯召开,会议通过了选举法案和合江省行政委员会组织法案,选出了由李范五等19人组成的行政委员。
1946年5月,合江省工委改组为中共合江省委,李范五任副书记,分管政府和经济工作。在抓经济工作中,他首先从收集日伪物资,开展反奸清算运动开始。在恢复生产,抓粮食、抓收入、抓节约上下功夫,保证供给,支援前线。期间,顺利完成了剿匪、土地改革等重大任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乡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1950年10月,李范五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1年11月改为林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他在林业战线连续工作近10年,是新中国林业工作的组织者、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和部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创办了3所林业学院,加强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方面工作,为发展我国林业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1958年,李范五被调到黑龙江省工作,当选为黑龙江省省长。后历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黑龙江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会委员。他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发展全省的各项建设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李范五受到残酷迫害和诬陷,1979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工作后,他在体弱多病的境况下,把东北抗日时期及建国后在林业部工作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1985年5月,李范五离职休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修改手稿。
李范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者和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国林业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抗日战争时期,在牡丹江一带,他坚持党的领导,寻求救国之路,在穆棱建立了“反帝大同盟”,在宁安各村、屯建立了“反日会”,在八道河子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建立多个党的地下组织交通站,为牡丹江的解放,为抗战的胜利,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