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东宁市老科协 >> 东宁县老科协在市老科协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书面发言

东宁县老科协在市老科协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书面发言

2014-04-15 14:08:12 来源:牡丹江市老科协 浏览:155

努力开拓创新  真诚服务“三农”

东宁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14年4月15日)

东宁县老科协,多年来坚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关於进一步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的“三个文件”精神,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极积性和创造力,不断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开展服务“三农” 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突出贡献;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和称赞,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推进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

一、   坚持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坚持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是老科协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来,我们采取抓典型示范,做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作,使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2008年起,我们就把绥西村做为普及推广地栽黒朩耳新品种的典型示范村。绥西村共有265户,1168人,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偏僻小村。该村处于浅山区第四积温区,气侯冷凉、日照不足,但这些特点完全符合木耳生产的条件。为把这个试验点搞好,县老科协组织食用菌专家深入到绥西村,面对面的进行技术指导。我们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办培训班,有针对性进行地栽木耳栽培技术、经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用科技武装农民,从根本上提高耳农的科学技术素质。组织耳农到县内栽培黑木耳的典型大户、典型村去考察学习地栽木耳栽培技术,农民种植木耳的积极性很高。第一年我们帮助该村150户,发展地栽木耳600万袋,每袋平均效益1.5元;户均收入6万元。与此同时我们在该村进行了越冬耳、小孔地栽木耳的试点,经过一年耳农的实验,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耳农和广大村民的认可。第二年,我们在上年地栽木耳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大力推广质量好、效益高的小孔地栽木耳。我们会同村委会发动全村家家户户栽培小孔地栽木耳、越冬耳1200万袋,年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村仅木耳一项收入近1400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随着黑木耳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普及,推进了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农民致富的当家品种,由当年只有9户种植地栽木耳,年产量不足十万袋,现在全村木耳专业户发展到259户,占全村户数的98%,年均生产木耳1200万袋,户均4万袋、人均1万袋,木耳生产人均收入1.8万元。为尽快把黑木耳产业做强做大,我们不断推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2011年试验不受气温变化限制、环保节能、节省占地面积、抗御病虫害强、优质、优价优点的棚室吊袋木耳。经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年已建立棚室吊袋栽培木耳大棚三十余座, 今年四月下旬己采摘棚室木耳近十万斤,每斤价格50至80元,高其它木耳价格一倍多,经济效益很好。绥西村在老科协帮助下木耳产业成为全县的典范和榜样。我们在抓推广木耳生产的典型示范作用的同时,还统筹规划小康村的建设。几年来我们协调县交通部门解决了通村公路和村巷道水泥路面;协调县水务部门解决村旁小河护堤工程;我们经常同绥阳党委、政府商议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设,帮助该村制订民主化、公开化等规章制度。该村己被市、县评为小康建设示范村。

县老科协理事、食用菌专家张建国长年服务在农村第一线,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对广大菌农实行上门服务。这几年他从初春开始,就下乡上门服务,全县六个乡镇二十多个村屯,都留下他的足迹。仅去年就举办培训班30余期,全县2000余耳民听他讲座,为广大耳农解答疑难问题,帮助耳农解决地栽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农民黑木耳生产实用人才。2010年他响应援藏的号召,帮助西藏林芝地试验栽培地栽木耳,三年来他多次去西藏亲自传授、亲手帮助并派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帮助藏族同胞栽培地栽耳,今年春天又去西藏林芝地,帮助该所辖七个县中的三个县发展地栽木耳,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好评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东宁广大农村耳农在技术上遇到什么难题,生产中遇到什么困难,首先,想到就是县老科协,找老科协领导说说,找老科技人员征求意见,请老科协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为使绥西村的经验在面上推广开,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县老科协十分注意发挥老科技人员作用,推广绥西村栽培木耳的经验。东宁县已成为全国木耳生产大县。

二、坚持探索、实验,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农民要想尽快富裕起来,必须打破传统的操作方法,大胆采用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此,我们充分发挥老科技人员作用,在开发农业新产品上不断探索,坚持实验,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撑。蕨菜素有“活化石”美称,是人类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但蕨菜为野生自然生长,数量有限,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效益很高。要解决这一矛盾和难题,就要加大科研力度、攻克蕨菜人工孢子繁育这一技术关键,否则难以大面积种植,也影响农民致富。为此,我们将这一艰巨课题交给农业老科技人员蒋忠辉、张德贵二位同志。他们与大肚川农民齐文成父子一道潜心钻研,经几年的反复实验,二○○八年终于研究成功蕨菜人工孢子育苗繁育技术,取代了传统蕨菜根繁育蕨菜的方法。为尽快把蕨菜这一品种发展成一大产业,他们筹建了蕨菜育苗繁育基地,建立了温室大棚,上了一整套喷灌设备,育苗基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可培育出蕨菜苗1000万株,种植蕨菜100公顷。现在已在14个村推广栽培育苗新技术,可为全县大面积发展蕨菜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秆苗。

为形成和完善地栽黑木耳产业链,保证木耳的质量,我们组织老科技人员下功夫研制地栽黑木耳新品种、新技术。几年来我们围绕发展地栽木耳的产业,先后在绥西村起了年产300万袋的菌包一处;为加强协调,组织十七户菌包厂家组建了东宁县老科协菌包厂分会;在绥阳镇帮一处年产两亿袋菌袋厂;帮建废弃菌袋回收加工塑料颗粒厂一处。现在县老科协针对木耳菌料锯沫子短缺、价格昂贵的局面,我们正在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开展研发木耳菌料替代料的试验,不断延伸黑木耳产业链,使木耳栽培生产实现环保节能,向循环经济迈进。老科技人员张建国同志,他深知科研的重要性,不断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野生品种驯化、病虫害防治及黑木耳替代料栽培技术、黑木耳小孔栽培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他先后做试验成功40余项。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每一环节他都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记录,白天在田间操作,晚上对照问题查找资料,一个试验要反复做上几十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研究,他终于成功掌握了液体菌种发酵技术在黑木耳制作上的应用,成功驯化选育出了“元宝1号”、“元宝2号”等优质黑木耳菌种,还成功地向全县推广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黑木耳替代料栽培等多项新技术,从而提高了东宁县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发展后劲。张建国同志参与完成了省科技专项计划《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在黑木耳工厂化生产上的应用》科技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黑木耳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为东宁县食用菌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三、大胆建言献策,为县开发新型产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椐

几年来,我们围绕县委提出打造全国沿边生态产业城的目标,培育富民接续产业,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大胆建言献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6年,我们下乡搞调研时,发现林冠下种植人参的新技术在我县俏然兴起。当时全县已有林下人参种植户21户,种植面积近百亩。我们抓住这个产业发展的苗头,经过深入地调研,一致认为这是个农民致富的好产业,是林业经济的转型的好门路,这是因为:一是发展林下参自然条件优越。我们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浅山区寒温带气候,地理环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种植林下人参。二是我县具有栽种人参的传统和经验,公社化时期是全省种参大县。三是林下参属野山参性质,种植成本低、好管理,省工省时。四是有利保护森林资源,无须砍伐树木整地。五是投入少、效益高。由于林下参具有野山参属性,药用和营养价值高,每株七年生市场价格近百元,每亩可种植人参五百余株,经济效益显著、国内、国际市场销售前景广阔,是农民致富的长远的好产业。我们将以上调查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了《关于在林冠下种植人参情况的调查报告》,受到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当时的县长在我们陪同下,亲自深入实地考察,找参农座谈;充分肯定种植林下人参的好处和经济效益;并把它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新兴的、长远的产业推广。经过七年多的艰苦创业,全县已有近千名林业职工和农民种植林下参近万亩。二年前成立了第一个农民种植林下参专业生产合作社。去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双橙》牌商标,部分产品供应全国著名企业雨润集团。现在林下参、大榛子、红松兼果林、蕨菜等己成为有东宁特色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的重点产业。去年,县林业局就林业经济转型的问题请县老科协出谋划策,想听听老专家的意见。针对如何实现全县林场全面停止采伐,林场职工由伐木全部转为养护林工人,促进林业经济平稳转型的课题和艰巨任务;县老科协会长王裕民等同志与县林业分会长王福元和么学文等同志多次与林业局领导研究和交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经济的转型,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意。在县老科协建议下,总结历年帮扶林业退休职工吴明生、沙永久等人种植林下人参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提出了动员和组织林场职工种植“林下参”、“中草药材”、发展“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林下经济,同时还探讨发展大榛子、发展红松兼果林、种植蕨菜等经济作物的计划。绘制了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蓝图。建议在林上发展大榛子为主的浆果经济;在林中发展以养牛、羊为主的养殖业;林下发展以林下参为主的中草药材种植业,以及开发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立体开发模式,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林业县。这个建议因符合实际情况,便于操作,已转化为林业局的实际行动。县林业局党委十分重视这个建议,已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抓落实,目前已初见成效,受到林业局职工的欢迎。

2008年,我们针对东宁县城水源受电厂排污水污染、水源地上游污水污柒、近年来枯水季节,绥芬河水干涸,致使东宁镇居民饮用水危机等问题,组织老科协水务分会老科技人员调研,查阅我们县水利资源历史和现实档案资料,经过老专家分析论,提出了解决水源和饮水问题的建议意见:一是从长远规划上,在东宁镇上游建设水库。水源地以上的绥芬河流域面积为8377平方公里,水量充沛,但年内分配不均,有近三个月的枯水期。水源地以上没有大中型水库进行调节水量,建议在绥芬河上游修建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解决东宁镇枯水期饮用水困难。二是近期另找水源,在枯水期进行补水,建议将新城子沟水库水和丰顺村、胡萝卜崴村的丰富地下水资源通过打深井,引入县自来水厂做为补给水资源。我们将以上的建议向县委、政府写了《关于东宁镇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情况的调查报告》。此调查报告首先受到了县人大的重视,县人大召开常委会议, 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县人大常委会向县委、政府推荐了老科协关于修建水库的报告。县委、县政府2009年初做出了关于在绥芬河上游建设东升水电站的决定。同年十月份经省水利厅批准通过。计划投资6.2亿元, 设计库容蓄水5000万立方,装机容量3.3万千瓦,多年平均电量8104万度。东升电站集城市供水、发电、防洪、旅游和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 该项目由大唐电力公司承建,经过四年广大电力工人的艰苦劳动, 今年十月份水可以蓄水。电站建成后, 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县老科协自成立以来围绕服务“三农”,先后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关于注意发展地栽木耳的几个问题》、《关于发展林下参的建议》、《关于发展仁用杏的建议》、《关于发展蕨菜生产的调查报告》、《关于发展大榛子的建议》等建议和意见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亲自批转有关部门实验和实施。县委书记孙永先同志对发展大榛子的报告,亲自带领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制订发展政策,从县财政拨款十万元,组织有关部门实验;经过四年的实验,取得了经验成果后,2011年县委全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发展黑木耳、大榛子、红松兼果林等做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产业组织实施,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东宁特色的现代农业进程。

我们一定要抓本次会议的时机,虚心向先进单位学习,认真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带领广大老科技工作者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协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协会章程 - 职称评审 - 大事记